马克思主义原理(H)¶
马原考试前 1 周,开始看 Bilibili 上的补天课,记一点要背的东西在这里。
通用答题¶
- 大题:又红又专,写得越满越好。先写一大堆马原知识点,然后因此总结材料。分三块作答:定义、性质、方法论、总结材料。
第一章¶
第一节:物质、意识、主观能动性、规律、运动、静止¶
-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 物质决定意识,要坚持从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 意识的能动作用
-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促错阻
-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 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
- 辩证关系:
-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 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有三大前提:
- 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 实践是其基本途径
- 需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
- 辩证关系:
- 运动与静止
- 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 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
- 静止是相对的、暂时的、有条件的
第二节:联系、发展、矛盾、质变量变¶
- 联系的特点:“多 条 普 客”
- 普遍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 客观性:要求我们从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出发去认识事物
- 多样性: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都有这样或那样的联系,要求我们一切以时间、地点为转移
- 有条件性:正促错阻
- 发展的特点:
- 普遍性: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 前进性与曲折性:要求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做好充分准备勇敢面对困难。
- 质变量变:
- 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 方法论:
- 要去我们重视量的积累
- 在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 矛盾:
- 矛盾既对立又统一,要求我们用全面、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体现了同一性,……体现了斗争性)
- 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勇于承认揭露并解决矛盾。
- 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不同事物有不同矛盾
- 同一事物不同阶段有不同矛盾
- 同一事物同一矛盾的不同方面不同
- 矛盾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主要矛盾
主要矛盾只能有一个,次要矛盾可以有多个。
- 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 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矛盾的性质,也决定矛盾的发展如何。
第三节:唯物辩证法、创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 创新(辩证否定观)
- 辩证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既克服又保留
- 克服事物的不利因素,保留事物的有利因素
-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 方法论: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立足实践。
- 感性认识、理性认识:人对客观世界的两种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
- 辩证关系:
-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 感性认识有可能发展为理性认识
- 两者相互渗透、统一
- 从感->理过渡的两个条件:
- 通过实践,获取感性材料
- 经过理性思考,将感性材料加以提取、制作加工。
- 辩证关系:
- 唯物辩证法
- 唯物辩证法认为,其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包含否定理解。
- 就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创新的。
- 方法论: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的实际,敢于突破不相符的成规陈说,同时注意研究新情况、提出新问题、开拓新境界。
第二章¶
第一节:实践、认识¶
- 实践
- 实践的特点:
- 直接现实性
- 自觉能动性
- 社会历史性(材料中:团队协作和不同时间节点)
- 实践->认识
-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 实践是认识的发展的动力
-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 实践的特点:
- 认识
- 认识的特点
- 无限性
- 上升性
- 反复性:人的认识受自身条件限制;客观世界是多变的,其本质的暴露需要一个过程(材料中:出现困难)
- 认识的特点
第二节:真理、价值¶
- 真理:主体对客体的正确反映
- 真理的特点:
- 客观性
- 条件性(绝对性、相对性)
- 看到“真理”必答:
- 认识具有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 认识具有反复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曲折的过程。
- 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 真理的特点:
- 价值
- 价值的特点:
- 主体性
- 客观性
- 多维性
- 社会历史性
- 看到“价值”必答:
- 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标准。
- 价值判断决定价值选择。
- 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 价值的特点:
第三节: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 辩证关系
- 认识世界有助于改造世界,正确地认识世界是有效改造世界的前提。
- 改造世界有助于加深人们对世界的认识。
- 两者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 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辩证关系:
- 实践创新为理论创新提供动力。
- 理论创新为实践创新提供指导,正促错阻。
第三章¶
第一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 辩证关系:
-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 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正促错阻。
-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 特点:
- 与社会发展不完全同步性。
- 历史继承性。
- 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反作用,正促错阻。
- 作用->文化(特例,文化是一种社会意识)
- 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思想促证。
- 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 文化为社会发展凝聚力量。
- 特点:
- 辩证关系:
- 社会两大基本矛盾:
-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决定、反作用(正促错阻)
-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决定、反作用(正促错阻)
概念
- 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社会关系
- 上层建筑: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 社会形态更替:
- 特点:统一性、多样性、必然性、历史选择性、前进性、曲折性。
第二节:社会基本矛盾、改革、革命、科技¶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 社会基本矛盾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 社会基本矛盾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 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 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
- 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 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 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
-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用阶级斗争看待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问题)
- 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 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社会基本矛盾。
- 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 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
改革与革命
可以把改革和革命分别看作量变和质变。比如封建主义到旧民主主义是革命,期间的一些举措是改革。
- 科技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 科技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 正确把握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正促错阻。
第三节:人民群众¶
- 人民群众:
- 作用:
-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念和群众路线(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 作用:
- 杰出人物
- 领袖人物在革命斗争中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在革命斗争中起着领导核心的作用。
- 但受客观条件限制,不管什么样的历史人物,都不能决定和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进程和总方向。
第四章¶
第一节:商品经济、商品二因素、劳动二重性、商品的价值量、货币的职能¶
- 商品经济
- 基本特征:为了交换而生产
- 存在条件:社会分工的出现,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 商品二因素:
- 使用价值:指商品的有用性,体现商品的自然属性。
-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活动。
- 劳动二重性:
- 具体劳动:形成使用价值。
- 抽象劳动:形成价值。
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二重性。
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 货币五大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第二节:劳动力成为商品、剩余价值、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 劳动力成为商品两大基本条件:劳动者有人身自由,劳动者一无所有。
- 选择题:
- 劳动力成为商品,标志着简单生产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新阶段。
-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须的价值决定的。
- 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注:商品的价值源泉是抽象劳动)
- 剩余价值(m):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所创造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 分类: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
- 资本:
- 可变资本(v):购买劳动力成本,在生产中不仅创造价值,还实现增值。
- 不变资本(c):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生产过程中转移自己的物质形态,不发生价值增大。
- 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可变资本,反映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的程度
第五章¶
第一节:垄断¶
- 定义: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 垄断产生原因:
- 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程度。
- 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
- 为了避免两败俱伤,大企业选择联合。
- 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
- 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
- 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
- 在垄断组织外,还有众多的中小企业,它们之间也存在竞争。
- 垄断利润来源:
- 垄断资本加强对本国垄断企业无产阶级的剥削。
- 占有非垄断企业劳动力创造的一部分价值。
- 通过加强对其他国家劳动人民的剥削和掠夺国外利润。
- 通过资本主义国家政权进行再分配,获取劳动人民的部分收入。
垄断的实质,是为了保证垄断资本得到高额垄断利润。
垄断资本主义
- 垄断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的扩展:
- 形式:
- 输出资本的形态:商品资本输出、借贷资本输出、生产资本输出。
- 输出资本的来源:私人资本输出、国家资本输出。
- 后果:
- 资本输出国:带来高额利润,缓解社会矛盾;加深国家间矛盾。
- 资本输入国:加速自然经济瓦解和商品经济发展;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 形式:
- 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
- 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
- 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金融寡头的统治。
- 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
- 瓜分世界的资本主义国际垄断联盟已形成。
- 大资本主义列强已把世界上的领土分割完毕。
帝国主义的实质:即垄断资本凭借垄断地位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 定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 产生原因:
-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 经济波动和经济危机的深化。
- 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协调利益关系。
- 作用:
- 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
- 一定程度上突破私人垄断主义的狭隘界限。
- 通过收入再分配提高了劳动人民生活水平。
- 加快国民经济现代化进程。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实质:垄断资产阶级获得高额垄断利润。
经济全球化
- 定义:所谓经济全球化,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情况下,各国、各地区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
- 表现: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企业经营全球化。
- 动因: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跨国公司的发展、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
- 后果:推进世界生产力发展、带来一定消极作用。
第二节: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 表现:
-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 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 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
- 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
- 政治制度的变化
- 原因:
- 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
- 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和利益斗争的作用
- 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
- 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
资本主义变化的实质
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并没有触动资本主义统治根基与性质,也没有改变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的基本原理的真理性。
第三节:资本主义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 评价:
- 进步性:
- 资本主义将科学技术转变为强大的生产力。
- 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
- 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在战胜封建社会的生产方式、促进和完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 局限性:
-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 资本主义制度下财富两极分化严重、引发经济危机。
- 不断激化社会矛盾和冲突。
- 进步性:
- 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替代的历史必然性:
- 首先,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
- 其次,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否定资本主义自身。
- 最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的更高形式,将成为社会主义的前奏。
- 社会主义替代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过程:
- 首先,任何社会形态的存在都有相对稳定性。
- 其次,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性决定了过渡的长期性。
- 最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还能继续容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